小学教师过剩编内转岗临聘清退 生源变化引发教育震荡!在教育领域,一场因生源变化引发的震荡正悄然展开。以衡山县为例,2025年暑期,衡阳市下辖的多区、县及县级市都推出了教师转岗到其他事业单位的通知。衡山县内预计超编人数达四百,每所学校都背负着转岗指标,年轻、资历浅且未评职称的在编教师成为被动员的对象。
曾经,教师岗位因稳定性高、假期充足吸引着无数人投身其中。师范院校报考热度居高不下,教资考试报名人数连年攀升。然而,现实的教育生态已悄然改变。少子化趋势下,新生人口数量锐减,幼儿园关停潮率先来袭,紧接着小学也难以独善其身。根据上海大学人口研究所暨亚洲人口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程顺祺、特聘教授朱宇等人基于模型的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基础教育师资总需求将从2025年的1569.97万人持续下降至2035年的1036.53万人,需求总量减少高达533.45万人。
前些年的“师范热”使得大批学子投身师范专业,如今却面临着就业市场的巨大落差。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孙来勤多次在论文中提及建立教师编制退出机制,但这一机制在实际推行中困难重重。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导向较为稳定,导致编制退出机制被视为“砸人饭碗”的举措,可能影响教师队伍稳定,因此推行阻力极大。
从区域情况来看,除了衡山县等多地面临教师过剩问题外,不同地区还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况。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学校生源大量流失,教师相对过剩;而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由于人口聚集,学生数量依然可观,部分学校甚至面临教师短缺的困境。此外,教育体系内还存在学科结构失衡的问题,音体美、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短缺,而语数英等主科教师过剩。
为应对教师过剩难题,各地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之道。部分地区采取停止招聘新教师、对富余教师进行转岗分流等措施。例如江西省万年县受人口出生率断崖式下跌影响,已宣布停止招聘英语教师,并计划对富余教师转岗。但这些做法也存在诸多局限。简单的停止招聘和转岗可能掩盖教师资源的结构性矛盾,加剧学科师资不平衡,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可能削弱教育创新的动力,形成“减员 - 并班 - 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
要化解教师过剩难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编制管理上,应从传统“铁饭碗”模式转向更灵活的“蓄水池”模式,推广“县管校聘 + 区域共享”,建立县域教师资源库,实现教师资源在区域内动态调配。教师能力培养方面,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跨学科学习与培训,提升在新兴领域的教学能力,推动从“单一学科”能力向“复合技能”转变。拓宽教师职业通道,打破教育系统与其他部门间岗位流动壁垒,为教师提供更多元的职业发展空间,实现从“终身讲台”到“多元出口”的转变。
在新生人口锐减的大背景下,教师过剩问题是教育领域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只有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灵活的机制调整以及长远的规划布局,才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让教育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确保教育质量不受影响,为教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红腾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